“1984年5月25日,邓小平同志看着手里的报纸,脸色铁青。他把报纸往桌上一拍,对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沉声问道:‘耿飚同志到底说了什么?香港不驻军配资658,这叫什么回归!’”
这句罕见的重话,源于一场精心布置的舆论陷阱。就在前几天,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兼任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耿飚,在面对香港记者一个刁钻提问时,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。当时,一位记者站起来,看似关切地问道:“香港老百姓怕驻军,你们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驻军?”
这个问题,问得相当有水平,或者说,相当阴险。要知道,在香港驻军,这是主权的绝对体现,是我们绝不可能让步的底线。在中英谈判桌上,英方为了这个问题已经和我们纠缠了很久,甚至荒唐地提出过用英国军队继续“保护”香港的方案。这个提议,早就被邓小平斩钉截铁地否决了。现在,这个问题被记者在公开场合抛出来,就是一次赤裸裸的舆论试探。
耿飚同志,是位经验丰富的老革命、老外交家。但人总有疲惫的时候,面对连珠炮式的提问,他或许是想用一种缓和的语气来安抚人心,便随口回答了一句:“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。”就这么一句话,像一颗火星掉进了火药桶。第二天,香港乃至西方媒体集体狂欢,用头版头条大肆宣扬:“北京承诺不在香港驻军!”这篇报道,就像一把刀子,精准地插在了中英谈判最敏感的神经上。
说白了,这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舆论战。英国人非常清楚,军事实力上他们早已不是对手,但在操纵舆论、搅动人心这件事上,这个老牌殖民帝国是绝对的行家。他们深知,香港社会在英国百年统治下,心态极其复杂。一部分人对大陆、对解放军抱有根深蒂固的隔阂与恐惧,这种情绪正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最好武器。耿飚一句无心之言配资658,恰好被他们抓来当成了引爆这种情绪的导火索。
一时间,香港社会议论纷纷。有人弹冠相庆,认为这是英国外交的胜利;有人则借机散布恐慌,说中国连驻军都不敢,如何指望他们管好香港?这种混乱的局面,正是英国人最想看到的。他们就是要让香港人心浮动,对“回归”产生疑虑,从而为他们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增加筹码,甚至为日后埋下更多动荡的种子。
邓小平的愤怒,正源于此。他看到的,绝不仅仅是一句失言,而是对方精心策划的政治攻势。在那个中英双方你来我往、字斟句酌的敏感时期,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无限放大,成为对方手里的牌。如果不能迅速、果断、有力地回击,任由这种错误言论发酵,那么我们在谈判桌上千辛万苦争取来的主动权,就可能瞬间化为乌有。这不仅会影响谈判进程,更会严重伤害盼望回归的香港同胞的感情。
于是,就有了开头那一幕。邓小平立刻把耿飚找来,严厉地批评了他。据传,邓小平当时说了重话:“以后香港的问题,我说了算!总理说了算!港澳办说了算!”耿飚同志也深感懊悔,作了深刻的检讨。但光检讨是不够的,必须用行动来粉碎敌人的图谋。
仅仅几天后配资658,邓小平就在会见港澳代表时,借着记者的提问,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告:“香港是中国的领土,我们为什么不能在香港驻军?英国人可以,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?驻军是主权的体现,没有这个权力,还叫什么中国领土!”这番话,斩钉截铁,毫无回旋余地,像一道惊雷,瞬间驱散了笼罩在香港上空的舆论阴霾。
这手牌,打得实在是高明。英国人擅长用媒体搞“模糊战术”,我们就用最高领导人最清晰、最直接的表态,给这件事彻底定性。这不仅是对失言风波的纠正,更是一次主动出击,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在香港主权问题上不容挑战的坚定立场。西方的媒体也不敢再继续炒作假新闻,这场由一句话引发的风波,才算被压了下去。
值得一提的是,驻军风波只是英国在香港回归前一系列“小动作”的冰山一角。从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,到1997年香港回归,这十几年的过渡期里,英国人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。他们知道大势已去,香港必须归还,但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干干净净地离开。他们要给这个即将回归的“东方之珠”,埋下无数的“地雷”。
比如,在政治上,他们一反常态地在香港推行所谓的“代议制”改革,刻意培植亲英的政治势力,试图为日后干预香港事务留下棋子。在经济上,他们更是大开“福利支票”,疯狂上马各种耗资巨大的基建工程,掏空财政储备,目的就是给未来的特区政府留下一个沉重的财政包袱。不得不说,这套组合拳,打得确实阴险。
他们甚至在社会层面制造混乱。在回归前的最后几年,香港的治安一度恶化,殖民政府却采取放任态度,让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情绪。然后,他们再把这种“乱”归咎于“回归”带来的不确定性。所有这一切,都是为了一个目的:让香港以一个“烂摊子”的形象回归中国,让中国政府接手一个难以治理的香港。
然而,历史的走向,终究没有按照英国人的剧本上演。1997年7月1日,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,当威武文明的解放军驻港部队开进香港、对市民秋毫无犯时,所有阴谋诡计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
回看这段往事,耿飚同志的一句失言,固然是一次不小的危机,但它也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中英谈判背后那场激烈而复杂的较量。这场较量不仅仅在谈判桌上,更在舆论场、在人心里。而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所展现出的高度政治警觉和果断决策能力,正是我们能够克服重重险阻,最终实现香港平稳回归的根本保证。这场围绕驻军问题的风波,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经验: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的核心问题上,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