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937年秋股门在线,南京。‘克农同志,你看路边那个戴草帽的老头,眼神不对劲啊。’”
说这话的是叶剑英,当时他正与李克农同乘一辆车,从五台山返回南京市区。那会儿淞沪会战打得正紧,整个南京城都笼罩在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气氛里。他们刚刚应邀参观完从德国进口的新式高射炮,算是开了眼界,但心里的石头却更沉了。国难当头,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牵动着复杂的神经。
李克农顺着叶剑英的目光望去,果然,一个穿着粗布衣衫、头戴草帽的老汉正站在路边,貌似不经意,但那眼神却像鹰隼一样,时不时地往他们这辆车上瞟。搞了这么多年地下工作,李克农的直觉早就磨炼得比刀子还快。他心里咯噔一下,这人是敌是友?想干什么?
就在他们车辆驶近时,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。那老汉似乎确认了李克农已经注意到他,便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纸团,悄悄扔在自己脚边,然后抬眼又意味深长地看了李克农一眼,随即便压低帽檐,混入人流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整个过程干净利落,没有半句废话。车子开过,李克农吩咐副官:“停车,去把那个纸团捡回来。”
纸团入手,李克农展开一看,上面只有一行字,字迹潦草却力道十足:“日本特务要刺杀白总长,务必请转告他切切不可大意。”李克农心头一震,这个“白总长”,指的必然是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。这事可就大了。一个素昧平生的老汉,为何要把如此重要的情报交给自己这个共产党人?这情报是真是假?如果是陷阱,又图什么?
一连串的疑问在李克农脑海里盘旋。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股门在线,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,白崇禧作为桂系首领,是国民党内少数坚定主张抗日的高级将领。他的安危,直接关系到抗日战场的稳定。不管这情报真假,于情于理,都必须设法告知白崇禧。这已经不是个人恩怨或是党派之争,而是民族大义。
然而,怎么告知是个难题。直接派人去说,人家信吗?会不会反而引起不必要的猜忌,认为共产党在挑拨离间?思来想去,李克农想到了一个关键人物——谢和庚。谢和庚是我党安插在桂系内部的一位红色特工,才华横溢,文笔出众,深得白崇禧的赏识和信任,当时正担任白崇禧的秘书。通过他来传递这个消息,再合适不过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谢和庚与白崇禧之间的关系,还有一段趣闻。白崇禧爱读书,也爱舞文弄墨,谢和庚便投其所好,凭借出色的文采成了白崇禧身边的“红人”。有一次,白崇禧要发表演讲,让谢和庚等人各自写稿。谢和庚写完后总觉得差点火候,灵机一动,竟悄悄通过秘密渠道将稿子送到李克农手上,请他转呈周恩来同志斧正。周总理亲自修改后的稿子,格局和立意自然非同凡响。后来白崇禧演讲时,用的正是这份稿子。李克农后来还开玩笑说,白崇禧念着周恩来改过的稿子,也算是国共合作的一段奇事。
正是有了这层特殊的信任关系,李克农才决定启用这条线。他立刻安排刘纪夫同志,以最隐秘的方式联系上了谢和庚,将纸团上的情报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。谢和庚一听,深知事关重大,不敢有丝毫耽搁,找准机会便向白崇禧作了汇报。
白崇禧听完后,第一反应也是震惊和怀疑。共产党会这么好心?但他转念一想,自己力主抗日,没少指挥部队跟日军硬碰硬,确实早已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、肉中刺。所谓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。李克农是中共情报工作的王牌,他的情报,分量不一样。权衡利弊之后,这位“小诸葛”还是选择了相信。
不得不说,白崇禧的这份警惕救了他自己。他有两个住处,一处是清凉山别墅,另一处是雍园公馆。为了迷惑对手,他本来就时常变换住处。得到预警后,他更是加强了防卫,并且故意放出风声,说自己当晚会住在清凉山别墅,实际上却悄悄住进了别处。果不其然,就在那天深夜,一伙日本特务悄无声息地摸进了清凉山别墅,准备实施刺杀。可他们没想到,迎接他们的是早已严阵以待的加强守卫。枪声一响,特务们见行动败露,别墅内戒备森严,只好仓皇撤退。
事后,白崇禧得知此事,惊出了一身冷汗。若不是李克农送来的那张小纸条,自己恐怕早已是刀下之鬼。这件事,让白崇禧对共产党人的胸襟和格局有了全新的认识。在此之前,他与蒋介石一样,骨子里是反共的。但这一次,是他的“敌人”救了他的命。这种超越党派之见的民族大义,恰恰是当时勾心斗角的国民党内部所稀缺的品质。
危机虽然化解,但李克农心里那个疑问还在:送情报的老汉,究竟是谁?经过多方秘密查证,这位神秘老汉的身份才终于浮出水面。他叫覃瑞义,广西人,早年曾追随邓小平同志参加过百色起义。起义虽然失败了,但共产党的理想和纪律在他心里扎下了根。后来他与组织失去联系,流落到上海,机缘巧合下结识了时任上海租界巡捕房探长的杨登瀛,并成了他的线人。
杨登瀛这个人物,本身就是一段传奇。他名义上为国民党工作,实际上却是我党安插在敌人心脏的重要情报员,与陈赓、周恩来等人都有直接联系。而李克农在中央特科工作时,自然也与杨登瀛和覃瑞义等人有过交集。这也就解释了,为何覃瑞义在茫茫人海中,偏偏认出了李克农,并选择相信他。后来覃瑞义辗转来到南京,虽没能联系上组织,却凭借早年在江湖闯荡的经验,时常出入茶馆酒楼,消息灵通,这才探听到了日军的刺杀密谋。
历史的洪流中,正是由无数像覃瑞义这样心怀大义的普通人,以及像李克农、谢和庚这样在隐蔽战线上奋不顾身的战士,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。遗憾的是,白崇禧虽然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这份大义,却没有真正看清历史的方向,最终选择追随蒋介石败退台湾,落得个客死异乡的凄凉结局。不知在他晚年,午夜梦回之时,是否会偶尔想起1937年南京街头那个改变了他命运的纸团,和那些曾经救过他一命的共产党人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