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进党“大罢免”以全军覆没告终汇金财富,零席位的惨淡结局引发党内大地震。柯建铭曾高调宣称“大罢免由我发起”,如今成为众矢之的。
这场耗资巨大、持续数月的政治豪赌最终以零席位收场。开票结果公布后,民进党内部瞬间炸锅,各方势力纷纷开始揪“战犯”。站在风暴中心的是民进党团总召柯建铭,这位政治老将面临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。
大罢免结果出炉后,柯建铭的社交媒体立即被愤怒的网友攻陷。留言区充斥着批评之声,质疑他浪费公款、搞社会分裂。民进党内部也响起一片讨伐声汇金财富,被称为“卡神”的杨蕙如直接点名柯建铭等人,要求他们辞职。她直言:“不收烂摊子,民进党永无翻身之日。”
非新系民进党民代私下表示,民进党不能再被柯建铭绑架,而赖清德如何调整柯建铭过去强势的角色,党内高度关注。就连新系民代都在议论:“赖清德怎么不出面处理老柯?”
大败之后,民进党内部立即开始切割。党团干事长吴思瑶宣布不再续任干事长职务,党团书记长陈培瑜、副书记长郭昱晴也同步表态卸任。这一系列辞职被解读为向柯建铭施压的集体行动。与柯建铭长期不和的王世坚更是公开喊话,要求柯建铭下台。
分析人士指出,柯建铭的战略失误是导致大败的关键。在“大罢免”初期,党内就有不同声音,许智杰曾提出“精准罢免”,但柯建铭却执意搞“无差别罢免”。这种战略完全没考虑赖清德大选时只拿到4成选票的现实情况,反而促成了蓝白阵营迅速抱团,地方派系加上现金政策一招制敌,绿营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。
除了柯建铭,党内还将矛头指向林右昌和赖清德。林右昌被批处理大罢免时态度暧昧,而赖清德的“团结十讲”也被视为战败因素之一。演讲时间长、内容缺乏激情,特别是“杂质说”成为在野党攻击的把柄,导致民心流失。
面对排山倒海的压力,柯建铭面前摆着三条退路:立即请辞党团总召,退居二线“垂帘听政”,或者硬挺到任期结束。立即请辞是党内最主流的声音,这样可以止血、平民怨、保派系颜面。但柯建铭也可能选择退居二线当“影武者”,保住“永远的柯总召”光环,实权逐步交棒。最糟糕的选择是硬挺到任期结束,年逾70的柯建铭下一届不能再当不分区民代,若赖着不走,只会让“战犯”二字刻进党史。
民进党的这场内斗大戏才刚刚开始。柯建铭的去留问题,已成为检验赖清德领导力和民进党自我革新能力的试金石。但更深层的问题是汇金财富,民进党若只忙于寻找“战犯”,而不从根本上反思政策路线和与民意的脱节,即使换掉再多的柯建铭,也难以挽回失去的民心。大罢免的惨败不仅是个别人的失误,更是整个政党方向偏差的必然结果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