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尚竞配资

走进国内TOP医院,共探AAIC奥秘。
撰文丨医学界报道组
2025年10月31日, 医学界走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, 与陈晓春教授 团队 携手开展了 “重拾记忆拼图 —— 2025AAIC前沿洞察专题会” 线下 系列活动,围绕2025年协会国际会议(AAIC)的前沿成果, 通过 “圆桌Talk show”“5 min 拆解AAIC热门研究” “ AAIC热问榜,专家请回答 ” 等环节 ,解读了今年AAIC上的热点议题,深入探讨 阿尔茨海默病( AD ) 诊断、治疗的突破与局限。 活动伊始,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晓春教授 表达了对于本次活动的寄望,这系列活动以“深耕、思辨、聚力”为核心,将AAIC全球前沿成果与本土实践结合,通过研究拆解、圆桌思辨、热点答疑等环节,希望能够推动我国AD诊疗创新与规范化发展。
(点击可观看直播回放)
圆桌思辨:前沿诊治技术的潜力与挑战
在今年 AAIC发布 的首个血液生物标志物(BBM) 临床应用指南 中 明确 了 两类标准:
敏感性≥90%且特异性≥75%的BBM可用于分诊(阴性排除AD病理) ;
敏感性 和特异性均 ≥90%的BBM可替代Aβ-PET或 脑脊液( CSF ) 确诊AD。
但在临床实践中这一指南面临多重挑战。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潘晓东教授 指出,检测一致性是首要难题:“目前不同实验室 平台 的BBM检测方法(如电化学发光、单分子免疫阵列)差异较大 。 此外特殊人群的结果解读也需谨慎 , 例如 合并慢性肾病、肝病的患者,因血浆酶活性异常, 检测指标 可能出现假性降低, 对此 类人群需建立专属参考阈值,而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” 。
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辛佳蔚教授 则聚焦基层应用局限 , 指出 基层医疗机构难以 快速 完成血液离心,标本储存不当 也 会 影响后续标本的检测,此外 基层医生缺乏BBM解读能力 , 若仅凭一份阳性报告就诊断AD,可能遗漏脑血管病、路易体痴呆等其他 疾病导致的 认知障碍。 辛佳蔚教授 强调 , “ BBM在基层应定位为‘转诊工具’而非‘确诊依据’, 同时还 需配套‘筛查 - 转诊 - 确诊’的分级诊疗路径,同时加强基层医生培训, 以更好地 掌握 AD的 综合 诊断方法 ” 。
随后尚竞配资, 潘晓东教授和辛佳蔚教授 就今年AAIC大会上公布最新数据的 AD新药 —— trontinemab 所 应用 的脑穿梭(Brainshuttle) 技术 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。该技术通过将药物与转铁蛋白受体抗体融合,显著提升脑内递送效率 : 在保证药物脑内有效浓度的同时降低了用药剂量 ,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(ARIA) 也能够有效降低 。“这一技术的核心优势是精准与安全。” 潘晓东教授分析道 ,“传统单抗需大剂量才能进入脑内,易引发外周免疫反应;而 脑穿梭 技术能让药物‘定向’进入脑内,减少对血管壁、肝脏等外周组织的影响。”更值得期待的是,该技术 还有望 拓展至tau蛋白靶向治疗 等疾病修饰治疗或物理治疗领域 。
辛佳蔚教授 则提醒 我们仍 需 以“谨慎乐观”的态度 看待:“目前trontinemab仅证实Aβ清除效果,尚未公布认知功能改善数据 , 而 AD治疗的核心是延缓认知下降,而非单纯清除病理。”此外, 这种技术的 长期安全性也需关注:“该技术依赖转铁蛋白受体转运,长期使用是否会影响血脑屏障完整性?外周免疫原性是否会随用药时间增加?这些都需要 Ⅲ 期临床 试验 的长期随访数据 来 验证。”
5min拆解重磅研究:三大方向勾勒AD防治新图景
吴锡林医生 首先针对“AD风险因素与社会决定因素:儿童期铅暴露可能与50年后的认知问题相关”研究进行了快速拆解。该研究 明确 了 早期环境铅暴露可能对半个世纪后的认知健康产生持续影响 ,即使在成年或老年阶段,持续或间歇性环境铅暴露亦可能在短期内加速认知衰退 。他强调, 环境因素可以在几十年后塑造大脑健康轨迹 , AD防治需持“全生命周期”视角,中国应结合 旧管网 、含铅涂料及交通污染 等历史问题,绘制本土铅暴露图谱,将环境暴露史纳入AD临床评估。
方雯婷医生 则解读了“肠-脑轴机制:年龄、性别及APOE ε4对早期AD患者益生菌平衡的影响”这项 研究,揭示了 年龄大于70岁的女性APOE ε4携带者表现出最显著的丁酸盐水平下降,表明其对菌群失调和炎症的易感性更高 。 她 强调 ,这为AD精准干预提供新方向 , 未来或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“菌群调节方案” , 如为女性APOE ε4携带者补充 益生菌 ,通过肠道稳态延缓脑内病理进展。
张于思医生 分享了 “ 靶向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免疫通路的小分子候选治疗药物的发现 ”结果 。 该研究 结合药物信息学设计化合物库,通过体内药效学与多物种药代动力学筛选,最终获得MW150、MW151、MW189三个候选药物 , 表现出较为安全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及脑组织暴露量,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中低剂量表现出优秀的疗效。 他表示, “这提示 靶向细胞因子 / 突触功能障碍轴是可行的AD治疗路径,小分子药物相比单抗更易实现口服给药,未来或可与生物制剂联合,形成多靶点协同干预方案。 ”
在本次系列活动的最后,各位专家 针对AD诊疗中的核心疑问 进行了观点分享。对于不同辅助 诊断工具 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景, 张于思医生 谈到,“ BBM 较 适合社区筛查(无创、低成本),CSF与PET-CT 多用于 确诊 ” 。 方雯婷医生 则指出,“结合目前经验与数据,BBM中P- tau217 或P- tau 相关检测 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优于Aβ42/40 ” 。 吴锡林 医生 补充, “ BBM 中 P -Tau181 的 阴性预测价值 较 高 , 对于不典型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, PET-CT还可 作为 鉴别诊断 工具 ” 。 潘晓东教授 表示,“BBM目前的主要价值是从广泛人群中筛查出可治疗的早期AD患者”。
那如果检测出的 结果 两相 矛盾怎么办? 辛佳蔚教授 强调 了 “技术核查+临床结合”原则:“ 首 先确认标本是否合格(如CSF是否被污染)、检测方法是否标准 , 再结合患者症状、家族史与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。” 对此她也呼吁未来能够基于临床经验,总结适合中国医院临床实践的AD诊断路径专家共识。
在日常工作中,临床医生可能会遇到APOE ε4纯合子但还未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症状的人群,针对这部分 人群 的 管理 , 吴锡林医生 建议 , 对此类高风险患者需要更积极地进行生物标志物及认知功能评估 ,即使无症状, 也需强化 共病管理及 生活方式干预 。 辛佳蔚教授 则强调了 伦理沟通 的重要性 , “ 对于这部分高风险患者, 需 注意缓解其 焦虑,同时建立长期随访档案,为未来早期干预 做好准备 。”
结语
活动最后, 叶钦勇院长 总结道 ,本次 活动 聚焦血液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与 脑穿梭 技术等议题,深入探讨了技术瓶颈与基层落地挑战,并为AD药物研发提供了新视角。青年医生 拆解研究及 专家 对临床疑问 的互动,则展现了新生力量与临床痛点的精准呼应。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活动 让我们继续凝聚学科智慧,共同推进AD防治的本土实践与科研转化。
责任编辑:老豆芽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